在不断创新中推进档案科技发展
2024-08-06 14:51:24 来源: 国家档案局   阅读次数:


“十四五”时期,全国档案科技工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紧跟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全面落实《“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档案科技创新,助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显著增强。


档案科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档案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面临新形势,档案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了大数据、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挖掘了大量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提升了档案的利用效率,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全面提高档案管理质效,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为档案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少档案部门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研究新环境下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智能化检索和个性化服务,以实现档案信息的自动分类、著录、索引和检索、开放审核、编研等,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满意度。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训练,挖掘、分析馆藏档案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数据建模等,发现数据间的关联与趋势变化,建立专题数据库。根据用户行为和需求,再对专题数据库进行智能分析,进一步为用户提供精准化的档案数据推送服务。

一些数字档案馆利用云计算搭建区域性新型档案管理平台,依托云平台实现多地馆藏档案信息的存储、处理、共享和备份,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利用的便捷性,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

开发建立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民生档案跨馆服务平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民生档案跨馆服务。探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档案数据的存储、传输和验证过程,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实现电子档案的全程管理和可信性保护。如有的地方档案部门建立区域性民生档案共享联盟,采用Hyperledger Fabric联盟链技术,市档案馆和区(县、市)档案馆各自通过授权节点,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交互,并通过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机制维护民生档案共享联盟的运行,做到来源可查、利用可控、责任可究。

同时,在传统档案保护研究领域中不断引入新技术,使数字技术在档案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少新材料、新型技术手段也得到运用,档案保护水平再上新台阶。

目前,AI技术在影像档案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不断发展,取得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受损影像进行智能分析和修复,恢复其原始画质和色彩,使历史影像资料得以清晰再现。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对毁损较严重的影像类档案尝试图像重构,极大提高了图像高清重建速度。AI技术还可以辅助检测图像质量过低的情况,帮助工作人员在海量图像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数字档案存储介质类型选取引入数据分析技术后,科研人员通过确定不同储存介质的耐久性、稳定性等指标,形成了完整的档案长期保存介质策略。在实践中基于对这些储存介质性能的评估结果,结合档案信息特性和需求,制定出有效的长期保存策略规程,使数字档案长期保存中真实、完整、可行、有效、可读、可恢复的介质要求实现程序化选用,大大提高了保护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更多新型、安全的材料通过项目研究引入了档案保护领域,如新型纳米材料在档案用品及设备研发中的应用,等离子体脱酸技术设备的研发,光谱成像技术在档案字迹、图像恢复中的应用等,为减少档案在保存过程中的化学损害提供了新方法。

“十四五”期间,围绕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也不断深入,档案理论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档案管理的标准技术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要求,如加强和改进档案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完善预防和应对档案工作突发事件的措施、规范新时代档案行政执法要件等,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档案管理中成功运用,进一步提高了档案依法管理水平,推动了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

2021至2024年,各级档案部门踊跃申报科技项目,共申报科技项目2714项,其中列入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的572项,荣获优秀科技成果奖的118项,档案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档案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十四五”以来,档案界认真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等重要论述,档案科技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瞄准短期需要和长远需求,改进科技管理体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科研项目监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科技项目组织模式,探索档案科研“揭榜挂帅”制度。在科技项目规划中设立多个重点项目,研究内容涵盖档案治理、传统档案保护、新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等档案行业普遍比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确每个重点项目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鼓励有能力的档案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申报,协同开展研究。通过公平竞争,选拔有能力、有担当的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团队承担任务,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科研格局。2021年以来,共有38个重点项目获批实施。为激发科研团队创新活力,国家档案局积极为重点项目创造便利条件,加大经费投入,截至目前,已投入200多万元用于项目研究。

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结合档案工作实际,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新模式。2023年1月开始,正式建设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鼓励科研基础设施完备、科研能力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档案馆申报。经专家论证,11月认定首批8家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通过加强管理与宣传引导,重点实验室正逐渐发挥其在科研攻关、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中的带头作用,不断打造全国档案科技创新高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基地,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国家档案局科技体制改革均围绕人来进行,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系统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发挥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作用,着力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的科研环境。专家队伍逐步成为科研规划、业务攻关、技术咨询的主力军。加大人才使用力度,着力打造科研团队,青年业务骨干中也涌现出一批项目带头人和优秀科技人才。

创新科技项目成果推广模式。抓住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科研模式,在科研立项阶段特别是重点项目的立项阶段注重科研创新团队来源的多样性。这些项目有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档案部门独立承担的,有档案馆、院校、企业联合协同攻关的,有档案馆与企业合作的,也有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的。通过构建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吸引众多科研实力较强的单位参与进来,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紫光软件、科大讯飞等。不仅大大提高了成果推广效率,也推动了科技成果及时向技术标准规范转化,加速成果更快地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同时,国家档案局充分利用官网等信息平台展播优秀科技成果微视频,将科技成果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实现科技成果的资源共享,为科研成果及时落地创造便利条件。

面对科技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国家档案局不断推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以信息技术赋能档案科技管理,研发了“全国档案科技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平台集科技项目立项、项目验收、项目管理、优秀成果奖励、成果推广及投票管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档案科技管理中的烦琐流程,实现了快速响应与高效处理,提高了管理精度,为实现有序高效的档案科技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实现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兴档的征程上,广大档案科技工作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面向档案事业发展重大需求和科研主战场,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深度进军。


作者:国家档案局科技信息化司 王 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档案馆”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